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 2006 ] 4 号)文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荐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 因此,“顶岗实习”在高职院校实施“ 2+1 ”或“ 2.5+0.5 ”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是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所谓“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 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不同,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即有正式工作岗位,“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教师的指导,还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规范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毕业与就业零距离”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的思想认识不足,适应能力差。
在顶岗实习期间, 学生既扮演实习者又扮演员工的身份,既接受学校的管理又接受企业的管理。 这两种角色的转变使有些学生对顶岗实习思想认识不足, 认为顶岗
实习是走过场,完成老师布置的毕业综合实践即可,对学业毫无帮助。 他们难以接受从学校到企业的管理模式,他们独生子女居多,家庭条件好,总认为自己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理论水平和技能高,企业对他们的是“严管理、高要求”,从事基层工作是“大材小用”。 学生一旦走进企业, 走向生产第一线顶岗工作, 由于在校期间设备有限,课程安排紧,平时动手机会少,自己发挥的空间小,技能的熟练程度低, 所学的技术与企业实际生产所需的技术有一定的差距, 实验室的设备与企业的设备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对企业“出效益,见成果,以件计酬,以产品计工作量”的方式无法适应,碰到困难和挫折无从下手。加上他们得到的报酬低, 与在学校时憧憬的工作报酬有所差距,因此,容易出现片面追求实习报酬,工作消极,缺乏自信心,缺乏主动性和吃苦耐劳精神,自主能力差,适应期长,进入角色慢等状况。
2. 实习岗位与专业就业岗位不一致或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而导致换岗频繁。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 企业制度的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的顶岗实习是学生完成基础课、部分专业课和校内实践课后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 毕业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到生产单位顶岗实习已成为高职院校产学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 学生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顶岗,通过实际工作掌握基本技能和本领, 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
生产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 但是有些学校为了及时给学生安排顶岗实习或是某些单位的待遇很高且对专业的要求不高等原因, 使一些学生感到自己在校所学的专业内容与从事的工作风马牛不相及。 据2010 年数据统计, 从事专业对口的人数占实习人数的比例随实习长短从开始、 3 个月、 6 个月分别为 10% 、 13% 、18% 。 绝大部分同学仍在基层一线工作,而且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同学跨专业情况高达 42% 。 因此,有不少毕业生因为所学的专业与从事的顶岗实习岗位不对口而跳槽屡见不鲜。 还有些同学感觉工作太累, 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在实习期间流入社会从事其他工作,个别甚至从事国家明令禁止的工作。 如 2006 级有一名同学被推荐到广东某企业顶岗实习,该同学感觉到工资太低,经受不住他人的思想蛊惑和社会诱惑就到社会参与传销。 此外,每年派专车送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 刚到企业有些同学就感到与自己的想像差别很大, 进厂不到两个小时就萌生“逃跑”心里,泪流满面,要跟送行的老师一同返回,经老师耐心做工作勉强留下来,但不到一个星期便不辞而别。
3. 疏于管理,成绩考核对象面临两难选择。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学生是分散在不同的实习单位、 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与学习的。 由于实习时间长,实习点分散,学校的指导老师不在实习现场难以对学生进行定期考核,学生只能通过网络、电话、邮件、传真等现代通讯技术与学校教师进行交流、联系,但由于顶岗实习条件和家庭经济的限制,严格、频繁的学习汇报制度与详细的学习要求规范的传统管理监督手段已不适应,使得学业的管理和跟踪变得更为复杂、更加困难。 另外,学生顶岗实习期间除了要完成实习工作任务外还要完成学习任务。 一方面,高质量的完成实习单位安排的工作任务是顶岗实习的基本要求, 是衡量和体现学生顶岗实习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增长社会工作经验,提高职业技能和社会竞争力的筹码。 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完成实习期间的学习任务,这是学生完成课程计划、完善知识结构,顺利完成学业的必经之路。 因此,对顶岗实习对象的成绩考核往往存在两种观点: 一是注重考核顶岗实习完成工作任务,强调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又常常会忽略学生的学习任务,影响学生的学业完成;二是注重考核顶岗实习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效果, 但又常使得学生对实习工作重视不足,影响实践技能的提高,对考核对象的两难选择常常影响顶岗实习成绩的正确评价。
4. 师资力量缺乏,造成师生直接沟通障碍。
实训管理人员的结构和技能是实训目标是否顺利完成的强有力根本保证, 实训指导老师的素质高低关系着实训质量高低。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格为高职的,加上近几年来的扩招使得学生数量剧增,学校却没有专职的实训指导队伍,专业实训人员数量不足,实训任务只能落到个别教师且大多没有经验的年轻教师身上,这些老师除了担任实习指导外, 还担任其他课程的授课任务,对实训指导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学校还专门安排非专业人员进行协助,而这些非专业人员难以从事技术环节的专业指导, 不能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另外,由于学生顶岗实习学生数量多,人员基地分散,区域跨度大,实习时间长,指导老师数量少, 要让每个老师去到每个实习点指导学生难度大,对学生在工作单位的实习表现情况无从了解,学生只能通过电话、 E-mail 、 QQ 聊天、邮件等方式与老师交流,但师生无法借助面对面的交流, 容易造成沟通的障碍与交流信息的误解。 因此,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不到位,难以全面掌握顶岗实习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动态和效果,往往只能片面起到监督,信息反馈的作用,无形中降低了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
5. 企业配合力度不够,与企业沟通交流有待提高。
顶岗实习需要企业积极配合, 企业的积极配合程度关系着实习的质量高低, 而实习质量的高低又取决于企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的高低。 企业的技术人员是学生实习的指导者,也是实习的“指导教师”,而企业考虑到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原因,对学生放心不够,大多数单位一般不欢迎学生到企业参与实习,即使允许某些特殊群体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企业的“师傅”生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也不愿把自身掌握的技术和本领传授给“弟子”;昂贵的设备也不放心学生动手操作;在日常管理中也不过问。 企业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指导也不到位,学生对设备性能不了解,操作不当,导致学生意外事情发生时有发生。 此外,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由于学校经费等各方面原因, 教师也无法到各个实习点深入指导和教育学生,疏于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使得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二、对策
1.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三观教育”,帮助学生消除心里误区,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顶岗实习前,由辅导员、专业班主任、指导老师、系领导等学校管理人员以及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对全体实习学生通过召开专题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做好实施顶岗实习的宣传、动员和“三观教育”,即“金钱观”、“吃苦观”、“敬业观”教育以及安全教育工作,让学生以及家长都能理解实施“顶岗实习”的目标,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从思想上引导和帮助他们对顶岗实习的必要性、意义和目的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鼓励他们多和同学、指导老师、辅导员沟通交流,让他们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怎样做,找准自己的定位,从而明确实习目标,端正实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
顶岗实习中,由于较长时间内脱离学校,远离家长,实习目标不正确, 角色转换不到位, 繁重的生产劳动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严格的企业管理,强度的体力透支,悬殊的收入差距以及种种难以预料的事情, 都可能带来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所以加强实习前的宣传和教育是必要的,使他们认识到由于刚步入社会,一无经验,二无技能,不应把获取金钱作为目的,而应静下心来虚心求学,树立吃苦耐劳精神,不断积累、丰富社会经验和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爱岗敬业,敢于创新,乐于奉献,为将来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更快地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实行多向管理,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
规范管理, 严格考核是保证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势在必行。 高职院校应实行实习单位的管理、 学校的指导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的多向管理形式,齐抓共管,层层把关。 实习单位、学校的指导管理水平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实习的稳定和实习效果,作为学校按《制定顶岗实习实施计划》,编写《顶岗实习指导书》,制定《顶岗实习管理暂行办法》、《学生顶岗实习须知》《顶岗实习过程学生管理细则》、《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书》、《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细则》、《学生顶岗实习保证书》、《学生顶岗实习成绩测试办法》、《校企合作协议书》等相关制度和规定,进一步规范了顶岗实习的工作程序,明确顶岗实习的要求和工作目标,按计划要求对顶岗实习实行契约化管理, 通过协议较好地协调和保证学校、学生、企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使企业、学校、学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顶岗实习的指导和学习,保证顶岗实习有序地完成。
3. 建立顶岗实习专业师资队伍,及时跟踪学生的实习情况。
学校可以成立由辅导员、 专业指导老师及聘请企业兼职指导老师组成联动的三重管理队伍, 共同协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相关事宜。 一方面,辅导员要探索对班级管理的模式,有计划地定期通过电话、书信、班会、下厂巡视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实习及思想情况,督促学生注意实习过程中的安全,严格要求学生模范遵守纪律,及时传达学校实习期间对学生的相关要求,认真解答学生在实习中提出的各种困难,实习结束后,协助专业老师完成成绩考核等等。 另一方面,可以从校内选派经验丰富的、责任心强的专业带队教师面向企业,面向生产,走出学校,深入企业一线直接参与生产管理,具体负责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加强指导、严格要求,让学生在学做事中学会做人,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团队精神。 指导学生编写顶岗实习过程总结、顶岗实习报告等,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使学生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得到较好提高。 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督促学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并做好顶岗实习相关记录, 定期撰写《顶岗实习过程小结》,及时向系领导汇报,总结和交流实践教学经验。 管理部门也要在实训人员组成和资金方面给予倾斜,保证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进入实习一线。 此外, 指导老师应积极主动地与实习单位建立密切的联系和融洽的协作关系,争取顶岗实习单位的指导和帮助。 另一方面,从企业招聘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较高,热心于从事学生顶岗实习指导的专家和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指导老师,专门指导工作流程,生产环节,设备维修,操作等内容以及配合学校专业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关的信息反馈和实习监控,安全教育工作。 学校将给予兼职指导教师发放一定的薪酬, 进一步激发兼职教师配合学校参与顶岗实习的教育和指导作用,确保实习有质、有量的顺利完成。
4. 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
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实现“产销”链接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顶岗实习—就岗就业”的基础与保障。 以企业、行业为依托的课程实训,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习, 更使培养的学生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校企双方通过构建“基础技能训练—职业专门技能训练—综合应用训练” 三级递进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采取“联合办学,合作办学,产学结合”等方式,建立诚信关系。 企业可利用高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将先进的技术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同时考察、聘用自己急需的人才,学校可获得企业的资金、实践基地,技术指导老师等方面的支持,缓解目前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设施落后的矛盾,解决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学生可以大胆的走到企业单位实践、实习、参观调查,学习技能。 通过校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双赢”的大学生培养与使用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加强校企合作的沟通与交流,让企业真正参与到顶岗实习中来,进一步提高顶岗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
5. 做好实习成绩的考评和经验总结。
顶岗实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实习效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 做好顶岗实习成绩考评是组织顶岗就业型实习的重要环节。 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向学校提高顶岗实习报告和请实习单位填写学生顶岗实习企业考核表等,及时评出实习总成绩。 考评采取平时监控与期末小结、实习报告、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 总成绩可分为实习表现、过程小结、企业评价、顶岗实习报告等,按其所占的比例进行考核。